【老張讲故事】五十年前的热门玩具如今已绝迹
吃涪陵榨菜,用涪陵话讲涪陵农村以前的地方故事,让老一辈重拾年轻时的记忆,让年轻一代更了解父辈们当年的生活场景。
昨天傍晚看见一个小学生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手里还提着一块羽毛球拍急冲冲的往家里赶。看着眼前这一幕,记忆一下把我拉到了童年时代。
50年前,在涪陵农村,无论是放学后和星期天,无论是暑假还是寒假,无论是在自家的院坝和学校的操场上,时不时都能看见几个男孩子,大点的十二三岁,小点的七八岁,他们两人一组,每人手中拿一块用薄木板自制的球拍,拉开十米以上的距离,其中一人左手拿着一个用三匹鸡翅膀大毛做的像降落伞的东西,右手拿木拍使劲往那东西底部一敲,只见“嗖”的一声就转着圈圈以极快的速度飞向对方,对方瞅准时机,抬手挥拍回击,双方你来我往,时左时右,时近时远。看,旁边站着那几个孩子的眼睛不停的左看右看,巴不得哪个没接住败下场来轮到自己上场。
烈日炎炎的盛夏,汗水湿透了蓬乱又脏兮兮的头发后还顺着那张黑乎乎的小脸流淌下来,滴落在脚下的泥土里;寒风刺骨的冬天,打到起劲时,干脆脱掉补满了疤的那个蓝布袄子再上阵。
他们忘记了中午出门时父母的叮嘱:“放学了快点回来打猪草,紧恁个在路上耍谨防除你毛坯子(除毛坯子就是挨打),不要一天耍鸡毛为职业”。
是什么能让孩子们那样着迷?是什么能让孩子们那样爱不失手?是什么能让孩子们乐此不彼?它,就是当今羽毛球的同父异母弟兄、我们当地农村土话叫——板影球。
板影球的制作工艺简单,材料农村易找,所以当年农村娃在无钱购买羽毛球和球拍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制作。
记得男孩子盛行打板影球的年月,女孩子们也不甘势若踢着自己制作的鸡毛毽。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女孩子把书包往地上一放就拉开阵势一直踢到天擦黑才往屋里走,那场景,那干劲真的无法比拟。
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没找到鸡毛做板影球,干脆把自己家的那只抱鸡壳(正在抱窝的母鸡叫抱鸡壳)捉来从翅膀上硬生生扯下三匹大毛,父母知道后还被拿篾片狠狠的打了一顿。
打板影球的时代已过去了四五十年,板影球也绝迹了四五十年。当年打板影球的孩子们如今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但几十年前的记忆仍缠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板影球的底部还有一个以前装青霉素钠的塑料瓶盖,用小铁丝从瓶盖的中间的凹处穿过和竹筒连在一起,那样增加重量和弹性,才打得远,现在已无法找到那种瓶盖了)图片中的只是个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