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讲故事】50年前涪陵农村流行的“茶”
吃涪陵榨菜,用涪陵话讲以前涪陵农村的老传统、老规矩、老故事,让老一辈重拾年轻时的记忆,让年轻一辈更了解父辈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上一个故事讲了什么叫开水,今天就接着讲什么叫茶。
50年前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糖、酒、粮、油、肉、等都是凭票供应,居住在农村的人逢年过节走人户那点礼物都难买到,就连儿子接媳妇当天箩篼里挑去的那点糖酒肉都要去走后门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才能买到手。
“今天都腊月廿五了,幺毛过年走媳妇屋去都还没得啥子拿的矣,我说还是去找两张票到街上去称几封茶让幺毛过年提起走媳妇屋哟,过年过节的你光提个糍粑儿像啥子话嘛,我的想法是还称几封茶,再撮两升米让幺毛提起像眉像眼的走媳妇屋”。
“你看嘛,幺毛开年就满25了,你各人家庭就恁个样儿,地势也不行,田也少,外头叹恁几个都是别个女娃二不干,并且说近很了的哪怕当时欢喜了,过几天别个讨嫌的也要给你夺脱,武隆引出来这个媳妇人还高高大大的,虽然说看起脸有点黑有几颗土印,但还是勤快,人家才来头的一回都大齐给你收碗筷麻桌子,看样儿也还巴心巴肠的。管他的哟,大方点,过年还是想方设法给她多拿点东西去,莫像别个那些抠眉挖眼的,要是这一个放飙(音:标)了,到时候烂毛篼都找不到一个只有打光棒,那才逗起甲边人(旁边的人)笑哦”。晚饭后老两口坐在门背后,连烤火连在为儿子的事打商量。
第二天一早,老俩口就背着背篓,背篓里还放了一根布口袋,包儿里揣着两张糖票对对直直往街上的供销社糖酒铺子走。
还没走到柜台前,老俩口就急急忙忙在包儿里把钱和糖票摸出来拿在手上,大老远就伸手递给售货员。
售货员接过糖票和钱,顺手递过来两包早已用纸包好的白糖。
“妹妹:你看我们在农村,娃二长大了硬是不好说媳妇啰,挨倒的给他叹几个别个女娃二都不干,前些天别个在武隆里头给他引一个来,媒人婆带信叫我那个崽崽过年去耍,又还是去头一回,你看这两封茶拿不出手哦,是不是把冰糖还卖两封给我”?
“哎呀,你又没得票,我拿给你了啷个交差呢”,售货员面露难色。
“干脆我先拿两封给你,我屋的还有两张糖票,二天接媳妇的阵还是给我抓几个喜糖来哈”,售货员开玩笑说道。
“要得要得,说了就着数”。老俩口千恩万谢,双眼扫了一下四周,快速的把四封茶小心依依装到布口袋里并放在背篓里面……
转眼半年过去了,武隆妹儿的父母看这小伙子不错,他的父母也大方,就让媒人婆传话,催男方交茶了(交茶:就是正式把这门婚事订下来)。
故事摆到这里,可能大家也明白了以前我们涪陵乡下人说的茶是什么了吧。记倒起,茶和开水在特殊情况下不是同一样东西哈。80年代前农村老前辈说的几封茶就是一斤一斤用纸包好的几斤糖果,比如白糖、冰糖、水果糖,一封代表一斤,每当逢年过节走人户,走老丈人家都要提着几封茶去。而开水是在特殊日子、适当时间里为客人煮的一小碗糍粑汤圆或荷包蛋之类的东西。
网图:她包的就是一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