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讲故事】七十年代农村娃的暑假生活
吃涪陵榨菜,用涪陵话讲涪陵当地的地方真实故事和趣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正是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在当地也是缺衣少粮的时候,说实话哈,当时城里的大馆子里经常有拖儿带崽打着光脚板站在那向食客讨一口残羹剩饭充饥度日的。哎,那年岁不堪回首哟,一摆起这些龙门阵就包不住的眼睛水直往外趟啊。
那年月大人辛苦不说,娃二们也遭秧哦,就是像现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时节,学校放了暑假,八九岁的娃二也不闲着,每天打着光脚板、背着背篓打猪草,上午一背,下午一背,如果哪天背篓里没装🈵被父母看到了,肯定逃不脱父母的惩罚——中午就光着客西头跪太阳堡。 娃二们也很听话,大人没喊你起来就一直跪着,到了喝豇豆煮嫩苞谷羹汤汤时也只有在外跪着看水鸟(看水鸟:涪陵方言,意思就是看着别人吃,自己只能在一旁干瞪眼)。
到了掰干苞谷的时候,大人们天不亮就上坡干活,同时也把还在睡梦中的几个娃二喊醒:
“我们上坡了,快点滚起来,我看天上云疤疤都没得一点,今天怕又是大太阳,昨天我看荒瓜两窝都干蔫了,起来早点去挑点水把那两窝荒瓜淋哈子,淋完了就拿个锄头去把路边边那几窝葱子的泥巴欠哈子了再淋水,看倒点哈,莫把葱子翁倒了(翁倒了:意思是压着了或埋着了),挑不动就一回少挑点多条一回,莫古倒挑,怕的是把腰杆闪了害你一辈子”。
等把苞谷梗割完堆好,转眼立秋节气已过,农谚有秋后10天🈵田黄的说法,意思是每年立秋后10天左右就要割谷了。
每年割谷的季节是大人娃二们狂欢的季节,虽然说又热又累,但晓得过不了多久就🈶几顿米稀饭喝了。
这不,生产队还没喊割谷,大人们就抽时间去地坝坎脚下砍了一根生长了两年的糍竹,拿回家编了一个小撮箕,还育了一把洗锅那样的涮箒,只等割谷的时候让孩子们去田坎上扫那抛洒的谷子。
到了割谷的那天,一个作业组的男劳动力些天不亮就拿着镰刀往稻田里走,妇女们就去打扫道场坝。
“铛、铛、铛”,下午才2点钟,生产队的专业打锣老头就敲响了吊在老柑子树上那块有1米多长、20多公分宽的三角钢,听到这声音,父母们赶快向还在屋旁那颗桃子树上爬树的娃二们吼道:“快点回来把撮箕提篼拿起,出去在荫凉快处坐起等倒,反正你看他们前头收起走了就快点下田去捡谷子,三不两时看脚杆上巴起有蚂蝗咬没得,有的话就用手板拍打,莫去拉倒蚂蝗扯哈”。
紧接着,男劳力些就拿着钎担出发,每人肩上还褡着一块黑巴笼耸的毛巾用来擦汗水,头上那顶旧草帽有的烂得只剩下一个圈也还在戴,烂草帽都没得的就在路边掰几根黄荆丫丫绾个圈圈顶在头上遮太阳。那没力气的两三个蔫老头每人手拿一大把竹篾走在最前头,他们要把上午收割时放在满田的草把一抱一抱的抱到田坎上用篾捆好。
除了收草把和挑草头(草头:涪陵方言,就是连草带穗捆成一大捆)的,不远处的那颗桉树下还坐着一大群几岁十来岁打着光脚板的娃二,他(她)们手里都拿着父母为他(她)们精心准备的工具,只等时机成熟就涌向稻田里。
终于,第一块田已经收完了,娃二们卷着裤脚争先孔后飞奔下田,双眼闪电般收寻着零星散落的稻穗,大点的娃二脚杆长跑得快,还有个占强的娃二干脆把别人栾倒起(栾倒起:涪陵方言,和拦倒起一个意思),不准跑在他前面。小点的女娃娃几个脚杆短陷在稀泥里举步维艰,但她们把卡卡角角看得更仔细,收获也不比跑前面的少。
最小的那个女孩不敢下田,就只有在田坎上扫着捆谷子时落下的散粒。只见她先把有谷粒处的草扯干净,接着才用涮箒轻轻的把谷粒扫到一起,最后才用那个小撮箕接着往里扫。
扫了一处又一处,到天黑时小女孩的小提篮里也有大半篮子了。
一日复一日,等最后把一季的谷子捡完了,也有1十几二十斤了,数量少了大机器不好打米,孩子们就撮几斤谷子在家用礳子推,然后把糠壳去掉再用礳子推,反复几次,等🈶90%的米了,就用筛子把多的谷子筛出去,最后才用手一粒一粒的把谷子捡出来。就这样,三四斤糙米就算弄好了。
忆往昔,看今朝,大家有何感想?
注:方言中有很多汉字无法正确书写,只能用同音字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