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事] 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新路径:涪陵二十中熊玉晗老师《机器的耳朵》区级展示课受好评!
在近日举办的涪陵区中学信息科技教学研讨会上,涪陵二十中熊玉晗老师执教的《机器的耳朵——探秘语音识别》人工智能课例,作为区级展示课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
本节课以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熊老师以“语音识别”为教学主线,将抽象的人工智能原理转化为层层递进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技术思想,在应用中培育AI素养。
精彩的课堂背后是教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在磨课阶段,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多次组织听课与研讨,针对课堂容量与学生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录制平台操作微视频等有效建议。区教科所信息技术教研员梁蓉老师莅临指导,强调教材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操性。
展示课上,熊玉晗老师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清晰的教学节奏,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堂围绕三项环环相扣、逐层深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认知建构过程。
学生分组利用软件实时采集声音,直观观察不同声音对应的波形变化。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亲手触碰“原始数据”,理解声音作为连续物理信号的基本形态,完成从生活经验到数据表征的第一次跨越。
在感知数据的基础上,学生借助语音识别工具,亲身体验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文本信息的过程。这一转换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人工智能如何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匹配”,从而实现从无序数据到结构化信息的飞跃。
在前两个环节的知识建构上,课堂推向综合应用的高潮。各小组尝试输入大量语音文本开展机器学习,加强语音识别数据库,提高识别准确率。当学生完成机器学习使得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9%时,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印证了“数据→信息→应用”的完整闭环,更在创造中深刻体会到技术赋能的价值与成就感。
本次教学展示,成功地将课程标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递进式学习任务。课程通过层次分明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悟”,有效提升了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这节兼具实践性与启发性的课例,为全区人工智能模块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范式,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