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小个专“名特优新”产品牵手沙坪坝“文明换享家”助农集市活动圆满落幕
梁琼/图、文
当文明积分遇上农家好物,一场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让秋日更显温情。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红岩魂二期广场上人头攒动,香气四溢。由沙坪坝区委宣传部与涪陵区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丰收好物 文明换享”助农集市在这里暖心启幕。
一大早,在涪陵区政协委员、区民协党委副书记兼小微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傅以伦的带领下,来自涪陵区的十多个村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带来的桑叶面桑叶茶、手工榨菜、胭脂萝卜干、蔺市富硒米、长寿菇、手工红苕粉、生态羊肉、油醪糟等近百余种特色农产品整齐摆放,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品尝选购。
所有食材均由涪陵区各个乡村直供,让市民通过舌尖感受新鲜农家滋味。
涪陵特色农产品直达社区。本次活动,涪陵区带来了众多优质农产品。现场设置的“风味尝鲜区”提供了生态羊肉现煮尝鲜、手工榨菜及胭脂萝卜干试吃,涪陵特产油醪糟试吃,农家土特产红苕粉试吃等体验环节。
活动现场,涪陵区江东街道青云村支书记胡红,向咨询的市民详细讲解产品。涪陵荔枝街道方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廖晓勇观察到:“购买的市民特别多。”
即使天空下着雨,大家参与度依然很强,许多群众还表示期盼此类活动多多开展。
来自涪陵区江北街道碧水社区的“网红书记”夏宇也出现在活动现场,通过直播镜头与市民面对面分享农耕故事,带动线上观众同步参与。据统计,本次助农集市通过“乡村振兴 匹夫有责”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累计直播观看人数约10万人次。
活动依托沙坪坝区特有的“文明换享家”积分机制,市民平日通过捐赠旧物、参与理论宣讲、践行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活动所累积的积分,在此次集市上可以抵扣部分消费金额。每20分可享受2元钱的折扣,让居民的公益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实惠。
“我用参加社区垃圾分类活动攒的积分,在现场换购了新鲜的土鸡蛋,感觉特别有意义!”一位刚完成采购的市民高兴地表示,“既做了公益,又买到了好东西,还支持了涪陵过来卖货的农户,真是一举多得!”
“我用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得的积分换购,这包咸菜相当于打了8折呢!”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林泉雅舍居民徐女士高兴地分享着她的购物心得。
除了品尝体验,现场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樊新华宣讲了《传家有道,情满家园——弘扬新时代的好家风》,杨公桥小学的小小红岩讲解员黄敏分享了《鸡毛信的故事》。
本次“文明换享家”助农集市,是沙坪坝区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农产品展销,更是一次成功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涪陵区近年来也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丰富运用“文明实践+”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理论宣讲、项目打造、移风易俗等工作贯通融合。本次跨区域合作,正是两地创新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童家桥街道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指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搭建起城乡供需桥梁,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消费助农’的创新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城乡互助生态,让市民餐桌增添天然滋味,也为农户销售减少后顾之忧。”
据统计,本次活动共吸引居民600余人次参加,兑换积分近2000分,线上线下购买土特产万余元。
数字背后,是市民对优质农产品的追求,是农户增收的笑脸,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集市虽已落幕,但文明换享的种子已在两地生根发芽。沙坪坝区与涪陵区的这次携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城乡互动开辟了新路径!”涪陵区政协委员、区民协党委副书记兼小微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傅以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