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旗映暖!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一面送到医院党委书记手里的锦旗
“您是医院书记吧,我今天一定要当面感谢你们培养的医护人员!他们真的太好了!”9月29日,61岁的黄阿姨将锦旗送到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党委书记王朝永的手中时激动地说道。
锦旗上这句“医术高超除顽疾,护我返康获新生”,不仅承载着她由衷的感激,更记录了一段跨越绝望、重获光明的曲折历程。黄阿姨是一名主管西药师,她的认可,源于一段让她对医学、对生命有全新认识的亲身经历。
至暗时刻:
在熟悉领域遭遇未知风暴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黄阿姨常年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打交道。她精通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却未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被多种复杂疾病缠身的患者。今年3月3日,她因全身关节的疼痛加剧和右侧肩颈皮肤溃烂,来到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内分泌科,3月7日上午,经多学科会诊后转到中医科进行后续治疗。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3月7日下午1点,她竟突发失明,瞬间坠入黑暗。随后,家人将其紧急前往重庆主城的医院求诊,但检查评估的效果并不理想,希望之光仿佛在眼前一点点熄灭。
“当时重庆的医生说我这个视力基本无法恢复,且需要进行全身更换血浆的治疗。当时真的感到走投无路了,作为一个‘内行人’,我清楚自己病情的复杂和棘手。”黄阿姨回忆道。抱着最后的希望,他们选择信任最初的起点——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这份“回归”,背后是无奈,也暗含着期望。
破晓之路:
精准诊断与中西医的完美协奏
得知黄阿姨的病情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度重视,一场围绕她展开的爱心接力悄然启动。在医务部牵头下,以中医科为主,神经内科、眼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烧伤整形美容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集结,像家人一样为她共同寻找病因。起初,大家考虑可能是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或是急性眼底缺血。但在一次次查房中,医生留意到一个细节,黄阿姨皮肤上出现皮疹,再结合她全身关节的疼痛,一个罕见的可能性浮出水面:抗MDA5阳性皮肌炎。随后的肌炎抗体检查,终于让这个“隐藏的对手”现出原形。
确诊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陪她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治疗团队为黄阿姨定制了“西医主导、中医辅助”的个性化方案。在西医方面,使用免疫抑制剂、JAK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从免疫调节、炎症控制到预防肺纤维化。环磷酰胺冲剂通过静脉输注,配合口服药物,像一支精准的护卫队,守护着她的身体。中医方面,蜡疗温润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以四味汤为基础的中药汤剂,缓缓滋养着她的气血。中西医在这场疗愈中,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像左手与右手,默契协奏。
从双眼失明到逐渐有了光感,关节的肿痛逐渐缓解,溃烂的皮肤也逐渐愈合,身体的变化也让焦虑的黄阿姨看到了希望。“在住院期间,家人不在身旁时,雷妮、周雪护士会搀扶我去上厕所,情绪低落时刘茂医生会陪伴我,倾听我的不安……”黄阿姨回忆住院时的感人时刻。这段破晓之路,不只是一次疾病的攻克,更是一场用专业、协作与爱编织的康复旅程。
出院后,她继续每两周一次的治疗,十二次治疗之后,她的视力逐渐恢复,能自理生活,不再需要专人看护,就连一直波动的血糖和血压,也回归平稳。
重绽光彩:
从“失明”到“新生”的奇迹蜕变
从初春到深秋,近半年的时光里,黄阿姨不仅是一位被治愈的患者,更是一场深刻医学实践的见证者。这面锦旗上所写的“获新生”,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她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对医学边界和理念的一次全新认知。
在送出锦旗时,黄阿姨对党委书记王朝永说道:“我希望我的故事能让更多病友看到,要让更多的涪陵人相信涪陵中心医院、信任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我还要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医院,祝愿医院越来越好!”她这句话朴实而有力,源于切身的体验。
王书记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敬意,表示:“黄老师作为同行,她的肯定是对我们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最高的褒奖。这面锦旗,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它将激励我们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守护涪陵及周边地区百姓的健康而不懈奋斗。”
这面熠熠生辉的锦旗,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绝望与希望、信任与回报的温情故事。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精湛的医术与温暖的仁心,共同为患者点亮穿越黑暗的灯塔,照亮通往健康与新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