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讲故事】它在八十年代前是每家必备品
吃涪陵榨菜,用涪陵话讲涪陵地方故事,今天讲八十年代前涪陵农村每个家庭必备的物品————篦子。
篦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据史书记载,它的发明者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陈七子的人。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头痒难耐,外出劳动时他就用竹片刮头,后来发现把竹片撕成细丝后效果更好,还有理顺头发和清除虱子的功能,于是篦子就从此诞生。
为啥子以前家家户户都在用篦子?可能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不晓得其中原委。八十年代前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无论什么生活必须品都得凭票购买,每人每年才四五尺布票,够一个成人缝一条亮脚裤子,加上纯棉布又不经穿,所以农村大人小孩穿补疤衣服裤子就是家常便饭了。
农村妇女在干活中难免有草籽草渣掉落和沾在头发上,拍也拍不脱,洗也洗不掉,这时篦子就派上用场了。缺衣少粮也给虱子跳蚤制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散乱的头发上时不时就有虱子在荡秋千,头发里大小虱子数不胜数,用手太难清除那庞大的队伍,这时篦子又闪亮登场。
一九八三年取消了凭票购买的规定,从那以后化纤布也已入场,的确良、的确卡布料衣服一件可以穿三五几年不破烂。从此,穿补疤衣服的时代就结束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制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不断增涨,衣服裤子的数量也在不断添制,衣服裤子多了,勤洗勤换就让虱子无处藏身,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此时篦子也从几千年的繁忙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有的悠闲地躺在各家各户的抽屉里睡大觉,有的被主人家的小孩子们当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