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介绍之金山卫城
金山卫城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
<历史沿革>
金山卫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倭寇侵扰而建,初为土城,高2.8丈,周长12里75丈,护城河宽9丈。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墙改为砖结构,成化三年(1467年)又改为石砌结构。卫城内设有卫治、帅府、察院等重要建筑,军事地位显赫,曾与威海卫、天津卫、镇海卫并列为明代四大名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金山县,县治位于卫城正中,但此后卫城逐渐衰落。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卫城遭日军炮击,损毁严重。如今,卫城遗址已被列为金山区十大乡土文化符号之一,并建有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
<建筑特点>
金山卫城初为土城,后经历砖、石结构改造。城墙高2.8丈,周长12里75丈,护城河宽9丈,后拓宽至11丈。城墙设有4座城门楼、1座水门、4座角楼、8座敌楼和3678个雉堞。城内有帅府、察院、卫治和千户所治等建筑,公署显赫,牌坊林立。城外有护城河,四面卫城河上设吊桥,城楼上建有楼橹等防御设施。
<文化意义>
金山卫城是明代卫所制的代表,见证了古代海防体系的变迁。它是重要的军事重镇,承载着抗击倭寇、抵御外敌的历史记忆。1937年,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卫城在战火中遭受重创,成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节点。如今,卫城遗址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金山卫城遗址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它不仅见证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辉煌,也承载了近代史上的重要记忆,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