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介绍之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距主城区约十四公里,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距今已逾千年。古镇原名白岩场,因山间有白岩寺而得名;明代建文帝朱允炆曾避难于此,隐于宝轮寺,遂改称龙隐镇;清初因盛产青花瓷器并设码头转运,遂以“瓷”名世,后演变为磁器口。镇内一条青石主街蜿蜒1.8公里,宽处不过丈余,窄处仅容两三人并肩,被当地人称作“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自古得水陆之利,是嘉陵江下游重要商埠。史载“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极言当年舟楫云集、市声鼎沸之盛。清末民初,镇上丝厂、瓷厂、船厂、钱庄、客栈、茶馆、酒楼鳞次栉比,专业街巷如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猪市、米市等分列其间,形成“前店后厂、街市合一”的格局。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磁器口因水运便捷,又成棉纱、煤油、土纸、烟丝等物资集散枢纽,工商繁荣更胜往昔,被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誉为“小重庆”。
古镇依山就势,形成“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嘉陵江自北向南绕镇而过,清水溪、凤凰溪穿街汇江;马鞍山、金碧山、凤凰山三山并立;正街、横街、河街、金碧街四条主街沿等高线层层爬升,青石板阶随坡就势,吊脚楼、四合院、穿斗房、竹木夹壁屋悬于崖畔,高低错落,黑白相间,尽显巴渝山地民居的粗犷与灵秀。
磁器口文化底蕴深厚,佛、道、儒及民间信仰共融,有“九宫十八庙”之说。镇中宝轮寺始建于唐,重建于明,现存大雄宝殿、明代石塔与古银杏,香火最盛;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为学子祈福之地;钟家院为清末慈禧太后的贴身管家钟云亭所建,兼具北方四合院之大气与南方民居之精巧,院内木雕、格窗、天井保存完好,是巴渝宅第的典型标本。此外,翰林院、和美大院、转运楼等老宅亦散落其间,门楣题刻、青砖黛瓦皆透出旧日书香与商贾传奇。
码头文化亦是磁器口灵魂。临江老码头石阶仍存,枯水季节可直下江心。昔时船工、纤夫、商贾、力夫在此起帆、卸货、喝茶、听书,袍哥组织“仁字旗”亦曾设堂口于街后。码头之上,茶馆林立,老桌子、老竹椅、老铜壶一字排开,川剧清唱、评书、金钱板、火龙表演日夜不歇;至今仍有老艺人每日午后击鼓开腔,高亢的川江号子随江风远播,令游人恍若隔世。
磁器口饮食依托码头文化而生,以麻辣鲜香、重油重味、就地取材为特点,形成“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三宝。毛血旺发源于古镇水码头,乃船工将廉价鸭血、牛杂、豆芽、莴笋等投以麻辣厚汤现煮现吃,因其“现烫现旺”而名,红油翻滚,麻辣味厚,成重庆江湖菜鼻祖;千张皮取嘉陵江深水井浸泡黄豆,以石磨细浆、麻布滤榨,揭皮如纸,柔韧细腻,可凉拌、可热炒、可下火锅;椒盐花生则选本地红皮小花生,佐以花椒、辣椒、精盐,先煮后炕,酥香入味,为老茶客佐茶佳点。此外,古镇陈麻花有甜、椒盐、麻辣、蜂蜜、海苔等八味,全手工搓拧,香酥脆爽,放旬日不绵,铺前排起长队,成为磁器口最惹眼的味觉地标。
今日磁器口仍保留前店后坊的街市格局,沿街七百余家店铺中,传统手艺人占三分之一:有现场拉坯的青花瓷小窑、以竹丝编灯的巴渝竹编、用棕叶折虫鸟的草编艺坊、打白铁制铜壶的老作坊,还有传统榨油、木锤酥、糖画、面塑、蜀绣、蜡染等,游客可驻足观看,亦可亲手体验。镇内另设巴渝民居馆、沙磁文化展馆、红岩文化长廊,以实物、老照片、场景雕塑等形式,讲述古镇千年商贸、抗战风云及巴渝民俗。
入夜后的磁器口灯火阑珊,嘉陵江两岸霓虹倒映,江风拂面。沿街红灯笼高挂,咖
啡吧、小酒馆、民谣铺子与老式茶馆比邻而居,传统与现代在此握手言欢。若顺石阶登至凤凰山腰,可俯瞰古镇青瓦连绵,嘉陵江水平缓如镜,远处轻轨列车穿楼而过,古今交汇,恰是“小重庆”最迷人的注脚。磁器口以其千年不变的石板路、不变的江风、不变的麻辣香气,迎接四海宾客,成为回望老重庆、体验巴渝风情的最佳驿站。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