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畔的时光织锦:白涛街道记
乌江的水,是白涛街道流淌千年的血脉。当碧绿的江水撞过马梁嘴的礁石,卷起层层白浪,“白涛”这个名字便随着涛声,在涪陵东南部的群山间扎了根。它东接焦石镇的林莽,南连武陵山的云雾,西望荔枝街道的烟火,北邻江东街道的晨曦,既有山林的静谧裹着肩头,又有江河的灵动绕着脚踝,活成了乌江畔一幅会呼吸的画。
沿着乌江漫步,最难忘是那“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的画廊。江水在这里收敛起奔腾的性子,静静淌过嶙峋的峰峦,把两岸的青山映得愈发苍翠。若恰逢晨雾未散,薄雾缠在山尖,船行江上,仿佛闯进了水墨长卷——这是千里乌江的压轴之笔,藏着涪陵山水最动人的模样,连风掠过江面,都带着几分舍不得惊扰的温柔。
而当脚步踏上小田溪社区的山坡,时光便一下子退回到战国晚期的巴国。那片8万平方米的墓葬群里,曾沉睡过巴人的王侯将相。如今,错金编钟的纹路里还凝着当年的礼乐,虎钮錞于的造型中仍藏着巴人的骁勇,错银凤鸟纹铜壶、嵌绿松石鸟形尊静静陈列,青铜的光泽里,是巴人铸造技艺的巅峰,也是乌江流域先秦文明最鲜活的实证。指尖拂过文物的复刻品,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巴人在江边击鼓、在山间高歌的声音。
转身向金子山深处走去,画风骤然切换。没有了古意盎然的青铜,取而代之的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816工程。若非那座笔直的排风烟囱指向天空,谁也想不到,山腹之中竟藏着一座浩大的地下核工厂。当年的建设者们“白天提笔、晚上扛锹”,24小时昼夜不息,洞壁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至今仍透着撼人的力量。如今,这里不再是秘密基地,而是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道岩壁的凿痕,都在诉说着“三线建设”时期的热血与坚守。
从816工程出来,不远处便是816小镇。曾经的堆工机械加工厂,如今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焕发新生——老厂房的红砖墙上爬满绿植,旧机床成了景观摆件,军工历史的文脉在这里延续,却多了几分烟火气。走在小镇的石板路上,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也能感受到当下的鲜活,仿佛过去与现在,就在这一砖一瓦间轻轻相拥。
白涛街道的时光,是分层的。乌江画廊的碧水青山,是自然写就的底色;小田溪巴王陵的青铜瑰宝,是历史刻下的印章;816工程与小镇的故事,是时代留下的注脚。当江风再次掠过江面,卷起白浪,这些印记便交织在一起,成了乌江畔最动人的时光织锦,等着每一个来人,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