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反馈及专题培训会暨区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座谈会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7月30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反馈及专题培训会暨区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座谈会圆满举行。区人民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临床医技科室及部分职能科室负责人,各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医务科长、公共卫生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及骨干医生齐聚一堂,共商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大计。
公共卫生科主任夏宗秀通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半年督察情况,涪陵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计划和督导考核方案。针对督导期间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她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患者管理,开展分级培训,及时更新设备和配置人员,完善药物配备与管理,强化辅助检查结果录入,有效推动健康管理精准化、服务专业化。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雨介绍区域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中心,并围绕“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分类随访服务流程、健康档案填写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慢阻肺病患者服务规范解读及常见问题分享。通过标准化流程与质量控制,推动慢阻肺分级诊疗落地见效,为基层机构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规范化管理路径。
随后,会议进入第二阶段。医务科科长王瑜麟汇报了上半年医疗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医院围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成立专班推进基层帮扶工作,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卒中防治站、药学工作室,通过专家下派、查房带教、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依托远程诊断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优化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同时,开展进修培训,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实操技能。下一步,将深化协作机制,动态调整帮扶计划,完善转诊回访流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疼痛与康复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胃肠与肛肠外科、肝胆胰腺与乳腺甲状腺外科、消化内科、心胸与神经外科、妇产科等重点临床医技科室围绕重点技术、优势诊疗技术、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等进行介绍,这些前沿技术与成功实践案例为基层医务人员开拓新的诊疗思路,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党委委员胡剑波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困境与破局》为主题,系统剖析基层医疗面临的各类挑战,提出“提升诊疗能力、融入医联体建设、加强成本控制、调整收入结构、改革绩效分配”五大破局路径。构建“能力+资源+机制”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破解基层医疗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交流发言环节,来自各基层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与涪陵区人民医院专家、科室主任面对面座谈。双方围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介入治疗、体检筛查、慢阻肺等问题深入交流,共商下一步合作计划。通过多维度专业对话,为深化医联体建设达成广泛共识,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党委书记李翔通报了医院半年来的改革进展,他强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基层医疗提质的关键抓手,通过季度培训、设备支持、动态考核等举措,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见效。针对医疗合作后续计划,他强调:一是开展精准帮扶,推行一对一培训、免费进修等举措,强化基层专科能力建设;二是深化检验检查合作,推动胃肠镜、核磁等资源下沉;三是提升下转率至40%,完善转诊闭环机制;四是加强专项技术培训,如DRG管理、慢病防治等,以小班化教学提升实操水平。聚焦“能力+资源+机制”三位一体,通过项目共建、设备打包申请、季度回访等务实举措,破解基层医疗困境,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科学防治,也为涪陵区人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标志着该地区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相信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享受到更加高效、贴心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