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涪陵——从锦绣洲、灌口,到两江广场、锦绣洲广场
2022年曾经发过这个内容。现在补充一些历史内容重新制作了。正式名字是锦绣洲广场,旁边的锦绣广场地名碑,应该更新还没更新。
涪陵城,扼守长江乌江的交汇处。建于此处的广场,最先被称为两江广场,后来又改称锦绣广场,最终定名锦绣洲广场。
锦绣广场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长江乌江交汇处,有一片曾与城区坡岸连成一体的碛坝,几乎延伸至江心,枯水期的时候,它能高出水面5、6米。这片碛坝的名字就叫“锦绣洲”。
这个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时期的《涪陵地图记》,书中记载“铜柱滩东,有锦绣洲,巴人盛以此,洲人能织锦罽,故以名之”。《道光涪州志》记载,“锦绣洲,在铜柱滩下,一名沙洲,水落则出,土人能织锦罽,因名”。
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罽,指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或者指鱼网。
因为当地人能织锦罽这类丝毛织物,这个碛坝就被命名为“锦锈洲”,这似乎有些牵强。或许是因为锦绣洲露出江面后,因为较为平坦,又是无主之地,被当地人用作免费的锦罽交易市场而得名,似乎更合理一些。
在清《康熙重庆府涪州志》的地图上,就清晰的标出了锦绣洲的位置。
从现在的萝卜市渡船码头,往下游到乌江口,再往江心延伸的这片区域,大致就是锦绣洲的位置。
锦绣洲几乎挡住了一半的乌江口。而另一半,则被横鼓石滩(横石滩)挡住。在冬季枯水位季节,锦绣洲和横鼓石滩露出水面,长江航道和乌江航道就被完全阻隔。两江之间的货物运输,就必须先卸船,再人力从陆路搬运,到另一边后再装船。在中水位季节稍好一点,可以不用先卸船再搬运再装船,但船舶必须绕道横鼓石滩,多耗费约4公里航程,才能在长江航道和乌江航道之间往返。
为了彻底打通长江和乌江之间的航道,1954年底,乌江航道整理委员会在锦绣洲靠江岸位置处开始开掘航漕,1955年春完工。这个航漕名为“灌口”,长260米,宽14米,深1.2米,枯水期时,可通行40吨以下木船。从此时(1955)起,锦绣洲才和江岸分开。长江和乌江之间终于实现全年通航。
因长年淤积影响航行,1965年冬,灌口航漕被再次整治,新凿浚航漕301米,底宽30米,最枯水位时深1.8米,可通行200吨级以下船舶。1966年4月,灌口航漕再次通航。
为规范航漕内的通行秩序,岸边设有信号台。轮机船在进入灌口前,必须先鸣一长声四短声汽笛,非机动船则必须举出白旗不停摇动,以便通知信号台,并按信号台指令安全通行。
三峡水库蓄水,水位抬升后,锦绣洲和灌口彻底沉入江底。长江与乌江之间的航运不再依靠灌口航漕。
而岸边,则建起了防护大堤。在堤岸上靠江边位置,2005年12月开工,2007年6月竣工,建成了当时的两江广场,也是一个综合批发市场。后来又扩建,横跨滨江大道(现白鹤梁大道),最终成为今天的锦绣洲广场。
今天的你,站在锦绣洲广场上的时候,还会想起昨天的锦绣洲和灌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