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风杂谈] 【老張讲故事】让人泪目,七十年代前的面条制作
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乡愁是回忆之路的源头。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生活中曾经的那些老物件,老手艺人,真让我心潮起伏,不得不拿起笔来,去书写过去的往事,去讲述当年的点点滴滴。
一九九O年前,涪陵农村无论田里土里都种小麦,头年十一月初播种,来年五月上旬收割,割麦后又赶忙整田栽水稻,所以当时有'双抢’(抢收抢栽)和‘大战红五月的口号。
九0年后,涪陵周边乃至四川各地却没人种小麦了,原因很简单————毛多肉少。
说到小麦,就想到面条。在七十年代前,农村当时是沒有机具打面粉制作面条的,一年好不容易才吃上一顿面条,都是奢侈,不因别的,只是面条制作太费时费力,全凭一头黄牛蒙着眼拉着一层大石礳转圈圈把小麦磨成面,再把全麦面装进一个特制的罗柜里,用人工撞击,把从罗筛布里漏下来的面粉用来制作面条。
人工制作面条也不容易,用一双手反复和面,再把和好的面坨到在原始的手工面机上,一转又一转全靠人力手摇,右手摇机器,左手裹面皮,一遍又一遍,汗如雨下。
当时的人工手摇面条机
渴了就端着旁边的那个白瓷茶壶喝一口老鹰茶,饿了
装开水的瓷茶壶
还是喝一口老鹰茶,累了就裹一支叶子烟,五十斤小麦要一天时间才能做出四十斤面条。要是想多做点,还得晚上点着马灯加班,然而换来的确是那点3分钱一斤的加工费。
照明用的马灯
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却沥沥在目,是啊,回忆永远是一条没尽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