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风杂谈] 涪陵森林公园-望州关的三个寨门,有多少人去走过?
涪陵望州关,位于涪陵城南海拔689米的望州山上。望州山山势朝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逐渐倾斜,然后直抵长江和乌江。中文名涪陵望州关地理位置涪陵城南海拔689米的望州山上其险要地势,成为涪陵城南一大拱卫屏障。望州关更是这拱卫屏障的最重要节点,内外主寨门、小寨门及相互连结的古寨墙,共同组成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关隘。望州关主寨门有内外两道,在位于原涪陵至南川的必经之路上。外寨门由于风化剥蚀,门额字迹模糊不清,但东西两侧寨墙保存基本完好。保存最好的内寨门,门洞有4米多深、近2米宽、中高近3米,仍为进出的主要通道。门额上方是清代书法家、涪陵人石彦恬,在咸丰己未年(1859)题隶体“壁垒一新”四个字;下方右为题刻“咸丰十年庚申岁九月上浣日吉旦”,左为题刻“石彦恬题”。主寨门与涪陵城郊的黔江关、靖远关、小关等关隘,以及小寨门附近的多个制高点遥相呼应。而外寨门与小关和居涪陵城南五关中小寨门相连,形成一体。小寨门位于望州山西南坡边,为卷拱双层石门,保存也基本完好。门西南开,额上镌有“层峦耸翠”四个欧体楷书大字。三寨门之间相距数百米,或由1—4米高的人工石墙,或依天然石脊山梁、断崖等,共同构成一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呈三角形的防卫空间。寨门及石墙外,多为数十米至百余米高的绝壁陡坡,内借其山峦和山脊间的起伏地貌,形成多处天然制高点。清代有诗云:“一山高并两峰连,关上云开望远天。百雉金城居重地,双江玉带锁长川。高低楼阁烟波上,远近村墟草树前。盛世不须重击柝,抚绥多仗邑侯贤。”据《圣安本纪》和《蜀碧》等书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占涪州城,在城南望州关大败明军参将曾英及其所部。这是目前史料中对望州关的最早记载,表明望州关建成年代在明朝时期,距今至少368年。清咸丰年间,为抵御太平天国军队的西进,按清廷诏令曾对望州关作过修缮。1862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率西征军,在此及周边地区屯兵数万,围攻涪陵城清军。民国十一至十二年(1922至1923),在涪陵任川东边防军旅长的贺龙曾在此作过战。民国十七年(1928),四川军阀杨森与郭汝栋的“下川东之战”曾在这里进行激战。1949年11月,望州关驻扎了国民党军79师主力团。11月28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17团主力营,在此打败国民党军的防守,扫清解放涪陵城的最后障碍,为刘邓所率解放大军西进重庆、成都等地,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