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28天!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血液内科用“砒 霜疗法”+多科联动,从鬼门关拉回14岁APL少女
你知道吗?有一种白血病曾被称为“出血死神”,早期死亡率超90%,却能被“砒 霜”治愈——它就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近日,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血液内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面对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重度分化综合征(DS)、严重感染的14岁危重APL患者,医护团队凭借精准诊疗、多科协作与硬核技术,历经28天鏖战,成功将少女从死亡线上夺回,用实力诠释了“凶险疾病可治愈”的医学奇迹。
2025年10月4日,中秋国庆双节正酣,14岁少女因咽痛12小时、血小板骤降紧急入院。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儿科检查发现“疑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后,立即启动急危重症转运通道,患者快速转入血液内科。
时间就是生命!血液内科值班医生赵邈30分钟内完成床旁骨髓穿刺,许国发副主任与检验科付素容医生放弃休假,连夜加急骨髓读片,2小时内明确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医疗团队第一时间敲定国际标准靶向方案——“维A酸+亚砷酸(砒 霜)”双诱导治疗,药学部同步完成药物调配,化疗药物准时输入患者体内,为后续救治赢得关键窗口期。
▲及时诊断,立即治疗
正当治疗有序推进时,两大APL最凶险的并发症相继爆发,患者病情急转直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是APL最致命的“出血陷阱”,患者凝血功能全面崩溃,纤维蛋白原仅0.87g/L(正常2-4g/L),D-二聚体超标460倍,血小板最低降至6×10⁹/L,全身布满瘀斑、PICC管道持续渗血、反复鼻出血,随时可能发生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死亡率极高。
重度分化综合征(DS):靶向治疗的严重副作用,患者突发高热、呼吸困难、血压骤降、低血氧,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符合中国诊疗指南中5项危险临床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将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病死率可达29%。
双重危机叠加,患者生命体征剧烈波动,时刻游走在生死边缘,考验着医疗团队的诊疗实力与应急能力。
▲积极纠正各种并发症
面对绝境,医院立即启动危重患者多学科救治(MDT)预案,一场跨科室、跨单位的生命保卫战全面打响:
许国发副主任带领团队24小时坚守病区,根据患者每小时的生命体征、实时化验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精准调控亚砷酸、维A酸剂量,联用小剂量阿糖胞苷降白;针对重度DS,及时加用柔红霉素强化诱导;同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5900ml、冷沉淀150u、纤维蛋白原等纠正凝血紊乱,用地塞米松拮抗DS,顶级抗生素重拳抗感染,每一项决策都精准对接病情变化。
血液制品是抢救DIC患者的核心保障。输血科紧急联动涪陵中心血站,血站开辟绿色通道,启动区外调血机制、号召社会爱心献血,在最短时间内保障血小板11u、红细胞14u等关键血液制品的足量、快速供应,为患者筑牢生命“输血线”。
因病情危重、角色突变,患者一度情绪激动、拒绝治疗,夜间频繁自行关闭输液管。儿科心理医师与血液内科护理团队全程介入,耐心沟通疏导,24小时严密监测体重、出入量等各项指标,精准执行繁复的治疗与护理操作,用专业与温情赢得患者信任,使其逐渐配合治疗。
▲保证血源,积极关怀
经过28天的不懈努力,在血液内科、检验科、输血科、儿科等多科室,以及涪陵中心血站的通力协作下,患者的致命并发症逐步得到控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消失,呼吸困难缓解,血氧饱和度稳定在正常水平,全身瘀斑逐渐消退,苍白的脸庞重现红晕,身体活力稳步恢复。
目前患者已顺利度过危险期,进入巩固治疗阶段。这场成功抢救,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更彰显了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血液内科在急危重症血液疾病诊疗中的硬核实力——从快速诊断到靶向治疗,从并发症攻坚到多科协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精湛的医学技术与成熟的救治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已从“不治之症”变为“最可治愈的白血病”之一。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血液内科将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以精准的诊疗技术、高效的协作机制、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位血液疾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守护每一份“生”的希望!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