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缘分,注定跨越山海、穿越时光
成为生命里最温暖的救赎
六年前,他救下轻生的聋哑女孩
六年后,他调任新职,竟在病区与她宿命重逢
这份奇妙的缘分,源于动人的善意
也续写了一场跨越时光的守护
六年前的涪陵长江大桥,寒风吹透了小玲(化名)单薄的衣服。这个聋哑女孩,独自站在护栏外,指尖触着冰冷的钢梁,望着滔滔江水淌走最后一丝希望。她想对这个世界说“再见”,却发不出半点声音,满心的绝望在无声世界里疯长,没人能读懂她眼底的破碎。
就在她身体前倾的瞬间,恰巧路过的陈昌明一家,看到这惊险一幕,几乎是本能地冲了上去。陈昌明一把拽住小玲的胳膊,妻子蹲在地上隔着栏杆不停对她安抚,路过的市民也纷纷围拢过来,共同将摇摇欲坠的小玲从死亡边缘拉回。陈昌明和家人一路护着她,直到把她安全送到公安机关。这一拉,改变了一个年轻生命的轨迹,也在冥冥中埋下了缘分的种子。
谁也没想到,六年光阴流转,调任到涪陵精神卫生中心担任党总支书记的陈昌明,会在查房时与小玲意外重逢。四目相对的瞬间,小玲突然愣住了,眼眶瞬间泛红。 —— 她认出了这个当年给她第二次生命的人。
想起六年前那个绝望的身影,再看如今眼里有光的小玲,陈书记一时间百感交集。原来,自那次轻生未遂后,小玲被确诊为抑郁症,转入涪陵精神卫生中心接受长期治疗,这些年一直在努力面对病痛,缺乏生活来源,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得知小玲的困境后,陈书记和家人再次向这个有着特别“缘分”的女孩伸出了援手。“命都帮她救下来了,那就继续救她的人生!”日常的生活物资和经济补助,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涓涓细流,一点点淌进小玲曾经灰暗的世界,让她慢慢卸下防备,重新感受到被关怀的滋味。
如今32岁的小玲,每天除了接受专业治疗外,还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绘画。通过画笔,小玲不仅能设计出心中理想的服装造型,还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无声却深刻的沟通桥梁。“这是我设计的不对称耳环”、“这是一位女将军”......介绍着自己的画作,小玲眼里闪烁着光。
小玲主动参与中心的游戏、跳舞、运动等活动,会和医护人员病友一起散步,在大家的鼓励下,小玲逐渐走出了阴霾,学会了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对现在规律而充实的日子充满了希望。
小玲的转变,是陈书记“大爱之心”的生动写照,也是涪陵精神卫生中心“人文关怀”的真实缩影。“要有大爱之心,才能做好精卫中心工作。” 这是陈昌明上任之初区委书记黎勇对他的殷殷嘱托,也是他常对医护人员说的话,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在他的带领下,中心把对患者的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每天坚持让患者参加室外活动,记得他们的饮食禁忌,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用耐心和爱心化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安。中心为丰富患者的在院生活,常开展唱歌、运动、观影等娱乐活动,组织患者参与种蔬菜、摘水果等农疗实践,患者精神气儿越来越足,身体状态也日渐变好。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对精神障碍患者而言,是重建生活秩序、感受自我价值、模拟回归社会的重要一步。活动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医患间的有爱相处,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温暖家园”。
而这样的守护,不仅是机构的坚守,更需要社会的共识。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被社会误解和疏远。但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渴望尊重与关爱,也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每颗受过伤的心灵都渴望拥有一个晴天。涪陵精神卫生中心所做的,正是用专业和爱心,成为那个拨开阴霾、守护晴空的港湾。善意不分大小,坚持不分远近,一份发自内心的关爱,足以照亮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之路。
愿我们都能多一份理解,少一分偏见;多一份包容,少一分疏远,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在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涪陵精神卫生中心自1988年建院以来,始终秉持“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理念,承担全区精神卫生防治核心任务。目前拥有清溪、江南城区两大院区及在建的天台院区,中心创新采用“药物+物理+心理+中医理疗+康复服务”五位一体模式,并引入VR干预、沙盘治疗、智能心理测评等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的诊疗服务,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本文由涪陵在线网友上传并发布,涪陵在线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涪陵在线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站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