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榜样力量】共产党员胡龙江:以“三细”匠心铸医魂 用初心奉献践党员本色
榜样,是前行的灯塔,照亮医者征途;
榜样,是奋进的旗帜,锚定为民初心;
榜样,是不竭的力量,砥砺使命担当。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医心向党・榜样力量”专栏,聚焦党员医生先锋群体,讲述他们以仁心践行初心、以党性铸就忠诚的动人故事。在守护生命的岗位上,他们既是白衣执甲的医者,更是冲锋在前的党员;在与病魔较量的征程中,他们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今天,让我们走进共产党员、心血管专家胡龙江,聆听他死磕细节,一心为患者的故事!
胡龙江,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新区院区内一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曾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深造,深耕心血管疾病临床与介入诊治领域,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双线发力。涪陵区青年岗位能手、涪陵区优秀医生、涪陵区担当作为先进个人以及医院2024年度党员示范岗标兵、优秀党员等荣誉加身,是对他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的最佳注解。
患者们亲切地称他为“胡子”医生,粗粝的胡茬是他的外在标识,而藏在这份粗犷之下的,是对医疗事业的执着细腻、对科室发展的周全考量、对群众健康的热忱奉献。从门诊诊室到手术台,从科室病房到偏远基层,他用“三细”精神书写着党员医者的使命答卷。
医疗之“细”
于精微处筑牢生命防线
心血管诊疗,“精 确”二字重千钧。胡龙江将这份细致刻入诊疗全程,用较真态度守护患者生命。半年内,他接诊门诊患者近5000人次,完成手术1000余台次,在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中,处方合格率、病历甲级率长期稳定在高水平,无医疗纠纷投诉。一面面患者送来的锦旗,见证着他的精湛医术与医者仁心。
危急时刻,这份细致更显力量。去年除夕凌晨,71岁的韦婆婆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同时合并肺癌脑转移、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等多种重症,病情凶险万分。正在休假的胡龙江接到消息后,即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连夜返院,带领团队反复研讨诊疗方案。从凌晨1时40分到清晨6时,他全程坚守手术台,谨慎操作,打通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将其从死 亡线上拉回。术后稍作休整,他又马不停蹄投入到查房与接诊工作中,于他而言,春节从来都是守护生命的“战 场”。
科室之“细”
于管理中织密服务网络
作为科室负责人,胡龙江将“细”的精神延伸至科室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带领高新区院区内一科在经济与医疗质量考核中稳居榜首。他立下医疗安全“硬规矩”:每月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与病历质控,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与疑难病例讨论,实行二线医师24小时在岗制,坚持每日早晚两次查房。“医疗安全防护没有‘差不多’,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守护生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严格管理下,科室半年内实现零事故、零差错,平均住院日降至6.2天,显著优于同级医院水平。
学科建设中,他主动破局,推动心血管与内分泌专业深度融合,组织5次国内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提升科室整体诊疗能力。人才培养上,他建立“一对一”带教机制,悉心培育青年骨干,每月开展护理质量评估与技能培训,夯实优质护理根基。“科室强不是一人强,而是所有人一起进步”,这是他的管理理念,更是他的实际行动。
教学科研领域,他同样精益求精。带教时,他深入浅出拆解复杂病例,助力年轻医师快速成长。科研上,他牵头开展2项科研项目与2项新技术研发,发表近20篇国家级论文,主持多项厅局级课题,以科研创新为科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奉献之“细”
于奔走间传递民生温度
身为共产党员,胡龙江始终恪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带领团队主动下沉基层,把专业的“护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72岁的王阿姨家住大顺乡,心梗发作后经社区初诊、远程会诊,通过绿色通道迅速转至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进行救治,术后无缝衔接回社区康复,全程节省医疗费用近40%。为优化转诊流程,胡龙江牵头明确转诊指征与标准流程,设置专人专项协调,借助微信群实现医患信息实时共享与检验结果互认,让基层患者就医更高效、更经济。
半年内,他10余次深入乡村开展医疗培训、联合门诊与查房工作,组织2场大型义诊活动,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他手把手指导基层医生识别高血压并发症;在偏远村落的义诊现场,他耐心为村民讲解心梗预防知识。他用脚步丈量着医疗服务与民生需求的距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让医疗温暖抵达每一个角落。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书写忠诚;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用精益求精的行动诠释担当。胡龙江以“医疗之细”守护生命安康,以“科室之细”凝聚团队力量,以“奉献之细”传递民生温度。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医心向党”的征程中,他用党员的赤诚与医者的仁心,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成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鲜活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