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人民医院引进血液与肿瘤科人才周友门:退伍医者精研微创之术,为患者点燃新希望!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支撑。涪陵区人民医院大力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着力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近日,血液与肿瘤科成功引进人才周友门医生,这位从军营走出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带着“退伍不褪色”的坚韧品格,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创新技术融入医院发展,为医院肿瘤防治注入强劲动力。
2009年,周友门从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投身军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服役期间,多次荣获团营嘉奖,并获得个人三等功一次。“当兵让我学会在压力中沉淀,更懂得专业与责任的分量。”周友门说道。这段军旅生涯让他从“未来迷茫”的青年蜕变为“静心致学”的医者,成为他日后从医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底色。
2016年,周友门开始了他的从医之路。肿瘤科的知识更新快,治疗方案、药物进展日新月异,必须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为此,他以临床指南更新为航标,不断拓展专业视野,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系统掌握肿瘤微创介入技术。
在临床中,他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将血管及非血管微创介入技术与免疫、靶向、化疗、中医药相结合,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提高患者耐受度和整体体质,实现“攻守兼备”。他强调“疗效相差无几时,为病人选择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周友门累计独立操作介入手术超1200台,擅长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盆腔肿瘤等恶性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的栓塞治疗,妇科肿瘤、胃癌、肝癌、肾癌等实体肿瘤破裂出血栓塞治疗,非血管性管腔狭窄或梗阻性病变的成形术及腔内支架治疗,肿瘤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部分脾栓塞术及食管胃底静脉断流术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输液港植入等。
周友门凭借其娴熟的微创介入技术,为疑难患者点亮希望。一位60多岁的女性肺腺癌患者,伴有肝转移,长期口服靶向药。在复查时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肝脏出现新发病灶,因患者年龄大、体质弱,无法承受放疗,此时,周友门为患者带来希望。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周友门对其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半小时,一个月后复查,新发病灶已完全失活。“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龄患者。”周友门说道。
患者赵先生由于肺部疑似长有肿瘤,在市级医院通过纤支镜和活检等检查却未能明确病理类型,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涪陵区人民医院就医,CT显示病灶紧贴肺动脉,穿刺风险高,面对这个挑战,周友门毫不退缩,反复研究影像报告,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在CT引导下避开重要血管,成功取得组织标本,最终确诊患者为肾透明细胞癌。周友门为患者施行血管介入+靶向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这类手术考验的是胆大心细和经验积累,在手术前,我会反复核对影像,确保万无一失。为了保持手术中的稳定性,我也会长期健身。”
“我是党员,也是军人,关键时刻必须顶上去!”周友门说道。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6个多月,周友门仍主动请缨,随重庆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奔赴孝感。在隔离病房,他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参与查房救治,因表现突出荣获“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上海疫情告急,周友门担任涪陵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副领队,带领40余名队员驰援方舱。除了救治患者,他还肩负队员心理疏导重任,通过谈心谈话缓解大家的恐惧与焦虑,最终实现“全员零感染”。同年,他又转战涪陵奥体方舱,持续奋战20余天。
“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周友门逆行而上的最大动力。此外,他还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超6000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他淡然表示。
从军营到医院,从抗疫一线到肿瘤战场,周友门始终践行着“退伍不褪色、行医为人民”的誓言。他的加入,为涪陵区人民医院血液与肿瘤科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周友门说道。在人才战略的引领下,涪陵区人民医院正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涪陵区人民医院血液与肿瘤科
具备两大专业优势
肿瘤综合治疗:涵盖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癌痛管理、姑息治疗、肿瘤中医药调理等全周期干预,各种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各类病灶穿刺活检,各种实体肿瘤射频/微波消融治疗,静脉输液港植入,以及胸腹水穿刺置管及药物灌注等微创治疗。
血液病诊疗:可开展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检测、融合基因分析、白血病残留病监测等精准检查,实现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规范化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