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鸣声里的实践课:探寻“甜蜜事业”的成长密码
近日,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钩深索隐”实践团的同学们,踏着乡间小路走进涪陵区松柏村光明蜂蜜园,一场与“甜蜜事业”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大家带着对特色农业的好奇,实地调研蜂蜜养殖产业的成长故事与发展智慧。
刚到蜂蜜园,皮肤黝黑、双手沾着泥土的养蜂人便热情迎了上来。他领着同学们来到蜂箱旁,像对待珍宝般轻轻掀开遮布,取出一块沉甸甸的蜂巢。“你们看,这蜂巢是蜜蜂的‘家’,里面的蜜得等封盖了才够成熟。”他边说边示范,提醒大家动作要轻,“蜜蜂很敏感,动静大了会受惊”。见有蜜蜂在周围盘旋,他又笑着教大家:“别慌,慢慢退两步,它们不会随便蜇人的。”几句朴实的话,让同学们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图为养蜂人在展示蜂箱
围坐在树荫下,同学们的问题像串起来的葡萄般接连抛出:“蜜蜂冬天怎么过冬?”“蜂蜜怎么保证纯度?”“现在主要往哪儿卖呀?”养蜂人拿出个装着琥珀色蜂蜜的玻璃瓶,边倒边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14岁就迷上了蜜蜂,那会儿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天天往村图书室跑,把借来的生物书翻得卷了边。“一开始养了3箱,不懂技术,蜜蜂死了大半,哭着把蜂箱埋了又挖出来,接着琢磨。”就这样,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他从失败里摸出了门道。
图为养蜂人在讲解
“现在不一样了,政府给咱农民搭了台。”他眼里闪着光,说这几年靠着政策支持,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和学校合作搞起了科普,让城里孩子也能见识蜜蜂的世界。从最初的3箱到如今200多箱,蜂群嗡嗡的声浪里,藏着他四十多年的坚守。告别时,蜂箱旁的野花正开得热闹,同学们望着养蜂人忙碌的背影,忽然懂得:所谓“甜蜜事业”,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收获。那些藏在蜂鸣声里的坚持、政策扶持下的底气,还有书本知识与土地实践碰撞出的火花,正是乡村产业生生不息的密码。而这份在泥土里扎根、在风雨中生长的力量,也成了同学们带回校园的珍贵行囊,提醒着他们:任何理想的绽放,都离不开这般脚踏实地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