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王与文峰塔的传说
涪陵城枕长江而居,江水过此,忽折向东,形成一道深泓。世代相传,这江段由一位蔡姓龙王掌管,他本是水族中修行千年的鲤鱼精,因治水有功被玉帝封为长江涪陵段水神,百姓唤他“蔡龙王”。
蔡龙王初掌水域时,倒也勤勉,晴雨有时,舟楫平安。可日子久了,他渐生懈怠,又仗着水域丰饶,常随性施为——有时为显神通,引江水漫过滩涂,让两岸农户半年颗粒无收;有时又赌气收住云雨,任河床龟裂,舟船搁浅。百姓祈雨则旱,求晴则涝,苦不堪言,终有人将状子递到天庭。
玉帝震怒,斥责蔡龙王“玩忽水政,祸及生民”,一道圣旨将他贬至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做个洒扫庭院、看守丹炉的佣人,限期百年,待悔悟后方可复职。蔡龙王离了涪陵,江段虽有其他水族暂代,却总少了几分灵验,水患依旧不绝。
转眼到了明朝,涪陵出了位夏天官,官至吏部尚书,为人刚正,体恤乡梓。他回乡省亲时,听闻蔡龙王被贬的缘由与家乡水患,心中微动。后因公事路过龙虎山,恰逢蔡龙王在天师府外清扫,见他虽身形憔悴,眼中却藏着对涪陵江水的眷恋,便上前问:“龙王可知错?”
蔡龙王见是家乡父母官,垂首道:“知罪。昔日任性,害苦了百姓,日夜思之,悔恨不已。”夏天官叹道:“涪陵江水离不得你,百姓亦需一位知水性、明得失的水神。若你真心悔改,我便为你向天庭进言。”
经夏天官斡旋,玉帝念其有悔意,又怜涪陵百姓遭难,终允蔡龙王归位,但恐其旧性复发,特谕地方修建一塔,镇于江湄,既是警示,亦作约束。
地方官领了旨意,选址涪陵长江南岸的聚云山上,动工修建文峰塔。塔基刚起,却逢战乱,兵火蔓延至山下,未竟的塔身被砖石砸毁,只剩半截土基,蔡龙王虽归了江府,见塔未成,心中惴惴,行事倒也收敛了许多。
这一拖便是两百余年。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天下稍安,涪陵百姓念及水患仍频,又记起当年玉帝谕旨,便联名上书,恳请重建文峰塔。官府准奏,召集工匠,依旧址续建,历时三载,一座七层砖石塔终于落成。塔身高耸,檐角挂铃,临江而立,如一支巨笔蘸江而书,故得名“文峰”,实则暗含“镇水”之意。
塔成之日,江风骤起,水波不兴。百姓见江面有金鳞一闪,似是蔡龙王在塔下叩首。此后,涪陵江段果然风调雨顺,水旱有度——据说蔡龙王每日清晨都会望着文峰塔自省,不敢再越雷池。那塔铃随风轻响,在百姓听来,仿佛是龙王的警醒,又像是江水的安歌。
至今,文峰塔仍立在长江之畔,塔身斑驳,却依旧挺拔。老人们说,若遇江水异动,塔铃便会急响,那是蔡龙王在塔下着力稳住水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