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涪陵——公园路的公园在哪里?
公园路的公园在哪里
(解释一下视频中“朝花新城”的读音,我们确实一直都读zhao hua,但搜索一下,准确读法是chao hua)
这里,是现在涪陵的公园路,连接大东门和南门山。它始建于1958年,是拆除原涪陵城东门到南门的一段城墙后所建。
为什么要叫公园路,真的有公园吗?公园又在哪里呢?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公园路的公园所经历的故事。
《涪陵县续修涪州志》(1928年出版)所附的地图上,在东门到南门的城墙之内,靠南的位置,有梵音宫、关岳庙、文庙。对照后期的地图,它们对应现在的位置,大致就是御景江都B区,到金科美邻广场、朝华新城这片区域。
1928年3月,涪陵城区设涪陵市,成立涪陵市政公所。由国民革命军川鄂边防司令部郭汝栋,委任其副师长刘雨卿为涪陵市市政总办,后改称市长。
涪陵市政公所成立后,就决定把梵音宫及其附近的10亩地面,用来创建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这个公园初名涪陵公园,后来改称中山公园。公园虽然不大,但也有鱼池、假山、静观楼及春咏亭等建筑,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市政公所还决定把文庙的大成殿两廊及戟门,作为涪陵县公立图书馆的馆址。
1930年,民众教育馆也设在公园内静观楼。
1930年3月,因人口不足10万,涪陵市的建制撤销。
1934年,以之前的篮球场为基础,中山公园内建成涪陵县第一公共体育场。
1942年7月,涪陵县决定筹建新的县立图书馆,主要收藏当时出版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合用中山公园内的民众教育馆为办公地。
1942年10月,原先在文庙成立的涪陵县公立图书馆因为藏书多为古籍文献,遂将馆名变更为涪陵县私立存古图书馆。
在40年代后期,因疏于管理培置,中山公园也越来越冷落。
1950年,存古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移交涪陵县人民文化馆接收原。
1951年12月,涪陵专署在中山公园内修建落成了涪陵专区烈士纪念塔。
1958年,从大东门到南门山的城墙被部分拆除,建起了简易公路,长507米,因为旁边有中山公园,所以这条路就被命名为公园路。
1959年,中山公园内的篮球场进行了重新修建,并在1964年1972年两次改建,成为涪陵第一座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球场上空装有电灯24盏,共14000瓦,可容纳观众5000人。
1961年,公园内的县文化馆经历分设为文化馆、图书馆,又合并为文化馆的过程后,搬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内的土地房屋部分划归县体委,部分划归涪陵军分区使用。
到此,涪陵中山公园遂不复存在。
之后,军分区和灯光球场前的街道改称八一路。
1991年7月,烈士纪念塔迁往堡子城,1995年3月更名为“涪陵革命烈士陵园 ”。
2003年4月,朝华新城奠基仪式举行,标志着南门山片区的旧城改造开始。随后,乌江二桥西桥头匝道的建设,公园路的拓宽改造,使得曾经的中山公园范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朝华新城、御景江都、金科美邻广场相继建成。八一路,因为消防需要,保留了下来,基本还在原位置。但公园路因之得名的公园,再也没有一丝的痕迹,只能从公园路这个地名中,还能找到些许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