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王的传说
涪陵城西的长江拐出一道急弯,水流在礁石上撞出常年不散的白雾。老辈人说,那雾里藏着蔡龙王的影子——他不是腾云驾雾的神,是个踩着水葫芦治水的凡人,死后被两岸百姓捧成了江神。
一、青石镇的孤儿 明朝永乐年间,涪陵青石镇有个叫蔡茂的孤儿,爹娘死在洪武年间的洪水里,跟着船工们在码头混饭吃。他水性极好,能抱着礁石在漩涡里待上半个时辰,船工们都说这娃是江里的鱼变的。 十六岁那年,长江涨秋汛,一艘运粮的官船在险滩触礁,眼看就要沉。蔡茂叼着弯刀跃入浊浪,顺着船帮摸到破洞,竟用身子堵住缺口,让船工们得以抢修。等被拉上船时,他背上的皮肉已被礁石划得像破布,却还笑着说:“这点伤,江里的鱼都嫌弃。” 那时青石镇常遭水患,官府年年修堤,却总被来年的洪水冲得稀烂。蔡茂看着坍圮的堤岸和哭丧的乡亲,突然说:“堤要顺着水的性子修。” 没人信一个穷小子的话。直到他带着几个年轻船工,在险滩礁石上凿出导流槽,那年汛期,镇子竟安然无恙。百姓才惊觉,这娃看水的眼神,比官府的河工官还准。
二、龙脊骨上的堤坝 正统年间,涪陵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江水漫过码头,淹没半条街,官府派来的官员只会焚香求神,眼看就要淹到城隍庙。 蔡茂光着膀子站在江岸上,指挥百姓搬石头、捆柴草。他脚踩在齐腰深的水里,嗓子喊得嘶哑,却总能在浪头扑来前,精准指出该加固哪里。七天七夜后,洪水退去,他却一头栽倒在泥里——背上被急流里的碎石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像条蜿蜒的龙脊。 百姓们凑钱给他治伤,他却把药钱换成了麻石,在江湾处砌起一道月牙形的堤坝。“水喜柔不喜刚,让它三分,它便退三分。”他摸着堤坝的石头说,指尖的茧子比石头还硬。 这道堤坝后来被叫做“蔡公堤”,百年来护着涪陵城免遭水患。而蔡茂的名声,也顺着江水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龙王托生,能听懂江涛的话;也有人说,他不过是把命都系在了这江水上。
三、江雾里的归处 五十岁那年,蔡茂在巡查堤坝时,发现一处暗涌正在掏空堤基。他跳进冰冷的江水,想用木桩堵住缺口,却被突然袭来的漩涡卷了进去。 百姓们打捞了三天三夜,只在下游的回水湾找到他常穿的那件蓝布衫。有人说,他被江里的老龙请去做客了;也有人说,他化成了堤坝下的一块石头,永远守着这方水土。 后来,涪陵人在蔡公堤旁建了座“蔡龙王庙”,庙里的神像没穿龙袍,只戴着顶竹编斗笠,手里握着一把铁锨,像刚从江滩上回来。每逢汛期,百姓们就去庙里烧香,不求风调雨顺,只说:“蔡公,您放心,堤岸我们替您守着。”
如今蔡公堤早已换成了钢筋混凝土,但老人们仍会指着江雾缭绕的地方说,雾浓的时候,能看见个戴斗笠的身影,在水边走走停停,那是蔡龙王还在巡堤呢。江水拍打着堤岸,哗啦,哗啦,像在应和着什么,又像在诉说着一个凡人,如何用一生的光阴,把自己活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