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记录生活的艺术
素来喜欢摄影胜过绘画,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生活,而且不存在画得不象的问题。绘画展还是会看,不过只限于在居家小城闲来无事调剂丰富生活。大城市荟萃多少登峰造极的给画高手啊,可是我自由行游至当地,路过美术馆只会多瞅几眼而已。在哈尔滨拜谒完圣索菲亚教堂我便是如此,一街之隔的美术馆错过也就错过了;在杭州西湖孤山路我看过画展,那也是蹭浙江省博物馆的热度——画展办在馆内。
我并非对绘画有成见,我也喜欢油画的惟妙惟肖,可是看过几帽展览的油画,我发现油画不耐近观,凝滞的颜料东一滴西一团地挂在画布上,很是难看,我倒宁愿看中国水墨画,线条流畅,人物形貌也不失真实。自从在墨迹天气里上传照片,有了观众后,拍照很受鼓舞,照片的构图有美术的痕迹,于是对给画的热情如暮春的气温飙升。
正对绘画渐增情愫时,巧的是我逢上剧院上演古诗词沙画音乐会(此处元素有些多哈)——古琴琵琶笛子二胡等民乐表现古代诗词,同时沙画师依据诗词意境创作一幅幅沙画。那天乐音悠扬婉转,诗词优美典雅,沙画极具中国画之风——小桥流水扁舟杨柳轩窗,还有一个个极富故事感的古装人儿……
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画布上一角出现的是特写的几缕稻苗,半弧度下垂,旁边是几只青蛙,极简又极富表现;画布上出现小桥,两个并肩的小人儿,左右两旁画师分别添上两张一男一女的大大的侧脸,这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分居两地的情人千里共明月,遥思未来相逢之时桥上漫步,天上还是同一轮圆月……
钟情于画,它也来敲我的窗——百多公里外的重庆中心城区举办故宫千里游江山艺术沉浸展,路线太佳,只需在汽车站地铁站辗转,交通工具直接送我到礼嘉智慧公园,进园50米就是A馆——展览地点。十八岁的北宋少年王希孟画出这幅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天才之作,历经千年岁月,画作依然明丽照人。起伏秀丽的群山,房舍阡陌,江河渔舟,隐士田夫,清晰而雅致……如此精美长卷,出自那遥远年代小小少年之手,岁月未掩它的风华。王希孟后来不久就去世了,呕心沥血,生命涂抹,大概上天造就他就是为这帽传世之画……我唏嘘不已。
2022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表现的就是这幅《千里江山图》,惊艳的青绿长袍,独特的下腰,女子起起伏伏,正是那连绵高低的群山啊……在故宫文创商品店里,一个画轴状的冰箱帖上,印有微型版《千里江山图》,我欣然购下带回家……
我喜欢摄影,我也喜欢绘画,中国画如此,油画也如此。我收藏的一档西方油画名作解说节目,那一幅幅画作远看真象一幅幅照片。在相机未发明之前,画作的相似度是最高的艺术水准,透视,光影……;在当代拍照手机一人一只,附加相机的情形下,中国画飘逸的意境,优美的笔触也正闪耀着炫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