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讲故事】七十年代的赶鸭人
吃涪陵榨菜,用涪陵话讲涪陵的地方故事,今天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涪陵农村的赶鸭人。
七十年代还是大集体时期,那个时候涪陵农村的河沟多,冬水田也多,水稻收割后遍地的闲田闲地。有水有地方就好养鸭,于是乎,有经济头脑的生产队长就想到养鸭。
我们生产队当时也买了一千多只乳鸭,最初几天还不能下地,只能圈在一间铺满稻草的屋里,按时喂些米饭,十天半月后下地,’二十天后才下附近的干稻田里活动。
大批量养鸭也是一门技术活,数量多了附近的这点地方也远远不够它们生活来源,于是生产队长就打听到外地(长寿)有个专门幺鸭棚子的人(幺鸭棚子:涪陵方言,专职整天赶着上千只鸭子四处放养的人),就把他请来当师傅,再派两个社员给他当助手,三人一起赶着鸭,挑着一个特别的“家”和生活用品、斗笠蓑衣等必备品从老家漫漫往致韩石龙方向走,一路前行一路放养。饿了就用一个破鼎罐当灶,一个小铁锅放在上面煮饭吃,一路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天要黑了几个人就在田坎上你赶我唤:“来来来来,鸭子来来来来”。鸭子们一听呼唤就成群结队往棚子旁边赶来。
等鸭子们全部到齐了,几个人就把挑着的那个“家”拉伸开来,等吃了晚饭后几人就挤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床”上,鸭子们就聚在这个“家”的周围。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路也越走越远,天气也越来越冷,打霜落雪天,几个人同样守着在水田里觅食的鸭群。不知不觉间已到了长寿的云集地界,此时已是年庚三十夜了,但他们都还守着那群鸭子露宿在外面的田边地头。
经过几个月的野外迂回放养大转战,终于又回到了家中,此时鸭子🦆们也长大了,生产队就每天安排几个人用装小猪儿的篾篼篼把鸭子挑到红星厂去换粮票。能安排去卖鸭子的人是幸运的,至少卖到散市了还要到红星厂双河口馆子去吃了两个冒儿头再走(冒儿头:涪陵方言,馆子3两米一碗的大米饭叫一个冒儿头)。
那时候我才十来岁,正是饿肚皮的那几年,深知一碗米饭的重要性,有一次我也跟着爸爸一起去赶红星厂看他们卖鸭子,那天我都还吃到一碗“冒儿头”,真的安逸惨了,高兴惨了。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突然想起来当年的那些事,就粗略的讲出来,让年轻的朋友们知道曾经还有用肩头挑着一个家,四处奔波专职放养鸭子的这个人与行业。
放鸭人挑着走的家。网图
既是房子又是床。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