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讲故事】七十年代农村的扫盲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忆昔往事,沥沥在目,今天就讲以前农村众多文盲的来历和七十年代中期的扫盲班。
出生在六十年代以前的农村人,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一个生产队里就有很多一字不识的人,他(她)们有的是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有的是在家照顾弟妹而不能上学(七十年代农村学校里都还有带着弟妹来教室里读书的),因为那时是集体劳动,一年凭出工多少分粮和计算收补,若家庭人口多出工又少,那到年底决算时只能分点基本口粮,并且还要补缴完相应的款项后才能分点少许的粮食,如果没钱补款,那一家大小就该挨饿。
所以,当时家中小孩多劳动力少的基本上都是补钱户。父母为了多出工,多分粮,让一家大小有一碗苞谷面汤汤喝,就让大孩子在家照顾小的兄妹,有的是让女儿在家照顾弟妹,儿子去上学。至于一个家中大小男女孩子全部都能够去上学那就是空话了,而众多的文盲就是这么来的。
曾记得一九七五年,我们石马公社每个生产队都办了扫盲班,利用农闲时和下雨天或者是晚上抽时间识字扫肓。我们生产队也有一个扫盲班,当时教室设在生产队的装屋里(队上用来储存粮食农具的地方),老师是本队一个十五六岁只读过小学的女娃二,晚上照明用马灯和煤汽灯,没书桌,每人自带一根小板櫈,有40岁以下16岁以上一字不识的文盲妇女40多人,相当于每户一个。她们无论是刮风下雨的白天,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次都不落下,证实了当时每个人对知识的向往。一个学员只要能认识简单的10来个字,那就算扫盲成功。
当年我妈妈也去参加扫盲了,教了一段时间终于认得人、口、手了,后来人口普查时在文化程度一栏也填上小学文化,也算文化人了。
人生半百,弹指一瞬间,而沥沥在目的往事,记忆犹新。一段往事一个故事,启迪年轻人争惜如今的好时光,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网络相似图